有時很佩服有些職場上的人:他們不求有功但求準時出糧,對於被罵從來不會反駁,總是一套「世事早給我看透」的表情。相反地,有些朋友對於工作太上心,太投入,往往比較容易動氣,影響情緒。
最近有朋友向我訴苦:他在一家公司工作超過十年,一直表現出色,要業績有業績,下屬愛戴老細欣賞。但大家都知道,有些事情是你控制範圍以外的,例如高層換人,來了一個料子一般用人唯親的上司。
有時很佩服有些職場上的人:他們不求有功但求準時出糧,對於被罵從來不會反駁,總是一套「世事早給我看透」的表情。相反地,有些朋友對於工作太上心,太投入,往往比較容易動氣,影響情緒。
最近有朋友向我訴苦:他在一家公司工作超過十年,一直表現出色,要業績有業績,下屬愛戴老細欣賞。但大家都知道,有些事情是你控制範圍以外的,例如高層換人,來了一個料子一般用人唯親的上司。
職人劇,要寫實要貼近現實,而職人劇不一定受歡迎,因為要是沒有戲劇性(甚至加鹽加醋)可能就會悶走普羅大眾;政治題材,並不是很多人都愛的,畢竟除了有些人選擇逃避面對之外,也有些人怕太艱深沒有共鳴。
《人選之人—造浪者》是台灣最新近在Netflix全球上線的電視劇,講述選舉幕僚,然後從一場總統選舉前的十個月,帶出民主選舉相互攻防的戰爭,也展示了政黨政客與傳統媒體及互聯網世界的合作與對抗。短短八集,毫無冷場亦不誇張失實的將以上種種靠著出色的演員與編導拍出來,可算是近幾年絕不能錯過的華語職人劇。
對於下一代,我們應該提供怎麼樣的保護才適合?不如我先分享最近發生一件事:我的姪女唸中一,她之前希望考試後跟同學去看Slam dunk,由於我有積分可以買一送一,表示可以幫她們買票。原本她們打算到銅鑼灣Time Square看的,雖然那一家戲院我沒有一送一的優惠,我也打算請她們看電影,奈何那天那戲院沒有相關電影的場次,我提議她們不如到尖沙咀某戲院看,還可以拍照打卡,結果她的同學提議到旺角百老匯看,於是,我就到戲院幫她們買了星期一下午一點的場次。
直至星期天晚上,我從購票app發現,那麼大的場,還是只有那兩張我買下的票。然後我開始有點擔心,兩個女仔包場睇戲仲要旺角百老匯喎!跟弟弟談起,他也有少許擔心,於是跟爸媽說起,我提議:「不如你地搵個入去睇,但唔好坐附近唔好打招呼播!」同時,我也不想讓姪女不知這個安排,致電給她解釋,她再三確認麻麻唔會同佢打招呼遲過佢入場早過佢走唔坐附近,勉強同意這安排。不過幾分鐘後弟弟就致電表示姪女不大高興,於是,他跟弟婦決定照樣讓她們去看,教導一下萬一有事可以怎做。最後當然安然無恙看畢,而姪女表示,有十幾廿人一起看,還看得很開心。
先分享一個小故事:小學時期每星期有定額零用錢,那時,想買一盒Cassette,就要儲錢。某年冬天,梅姐的烈焰紅唇出碟(佢果陣都係同名大碟啦),推出那天,滿心歡喜帶著三十元到家附近的店購買。怎知店主說:「加左價喇,三十五蚊。」不是不夠錢只是沒有帶夠錢,那時貪方便帶了三十元就殺落去,結果,要再返家拿錢去買。
我們對於周遭有些事情都不希望他改變,特別是相關的目標,若果不變,我們努力向前跑就可以達到目標;只是,我們必需要明白,環境在變,我們也在變。最怕就是我們接受不了變遷,還守在那裡。
當晚得知英女皇健康出問題,到半夜知道她離世,先不說其他人,我是難過的,雖然明白她已年屆九十六,難過的原因或許是兩天前才見她接見新首相,然後就離開了。身邊的朋友同事都突然傷感,其中一個同事說:「真香港人,才會明白。」
真香港人,才會明白。我們見到新聞報導香港很多市民到英國領事館致哀,當我們還可以這樣做,就做吧。然後有人問:傷咩心嗟,佢同你有親?佢為你做過乜?
其實諗下自己講乜寫乜出口用下腦係咪真係咁困難呢?正如一班男人圍埋,講女都好常見,對女性身材評頭品足都非常有,當中用詞有幾Offensive唔駛筆墨形容你都想像得到,而開口講果班人可以覺得完全無問題。人品性格絕對有關,有時候唔需要用到好不堪入耳既用詞都可以好好笑好有氣氛,只不過,有d人覺得佢地咁講完全無問題。
最近發生一宗悲劇:一名少女疑似被前男友殺害。傳媒報導貼出女事主放在網上的照片,然後今日我看到一篇ig貼文,將一班網民完全不知所謂的評論貼出,嘩,我可以講,睇到真係火到黎。
我今年四十七歲。是的,仍然活在這裡,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家人安好,朋友還在(雖然有些走了但世界很細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很想做個只要吃喝玩樂裝無知的香港人,可惜,做不了。
又,跟很多香港人一樣,我沒有家室,一個人活在這個香港,很辛苦嗎?辛苦是有一點的,大概在心靈上吧;想走嗎?想,不過放不下父母。還是相信,壞與更壞,殺到埋身才算,總還能夠在可以喘息的微小空間在活下去。
或者跟很多人一樣,一看見這電視節目的名稱:納米無明火,自然地認為應該是將香港納米樓合理化然後順道Sell一下無火煮食的玩法。我也是這樣先入為主,所以,頭幾集,我完全沒有看。直至這星期二晚,不知為何睇完《大叔的愛》又沒有轉台睇Netflix,看著谷德昭訪問一對小情侶在銅鑼灣的窩居,有趣有趣——有趣在於谷德昭的自然融入住屋者的世界,有趣在於節目的取態。
然後我想起,啊,朋友們早早就說這個節目很好看,於是那晚一口氣看回之前的六集,然後剩下幾集也看畢了。這節目不是星期x檔案賣悲情,也不是安樂x將納米樓合理化然後聚焦裝修乜乜乜,是一個講述了十個居住在香港的故事,然後順道介紹無火煮食。
我第一次被面書禁言廿四小時。
三月底,我在私人面書轉貼一篇新聞,寫了「死洋鬼子抹黑我國疫苗」的戲言,然後他說我散播仇恨。今天,他說我在Blog Facebook轉貼出走美國果位王子果篇訪問,用上FAGxxt這個字,散播仇恨。由於三個月兩舖散播仇恨,要停我一日。
最近中外娛圈都刮起一陣校園欺凌黑歷史爆料風,有些坦白承認認錯,有些被陷害,有些根本都不知怎能當是欺凌。其實大家都讀過書經過與人相處的年代,而究竟怎樣才算欺凌,又有那些其實只是開玩笑呢?
我先想起,原來遠在幼稚園年代,我媽告訴我,有位老師,曾經對我說過一些都幾過份的說話。
母親說過,有良心的人活得比較苦,因為他們知道,違背良心的不容易與過意不去。所以,大概說明了,這些年來,為何我們很多人,快樂不來。跟朋友聊起,總會說到:「心情點會好?越睇越頂唔順,特別見到有D人完全無知地同你爭拗,好激心。」
我明白,我當然明白。只不過我一直覺得,情況越來越壞,有人選擇離開重新開始,而因為種種原因走不了的你跟我,有沒有做錯事,而是不是要因為這些不知所謂的人與事再影響日常的心情呢?
這個不一樣的2020年,對很多人都是完全新的體驗,莘莘學子們相信也一樣:二月之後不用上課幾個月,然後返一返去,又話放暑假,然後又話開學,不過繼續在家用網上學習。
我唸書的時候,是很期待開學日的,特別是中小學的階段:我想知道我跟誰一班,誰會是我的班主任,拿到新書那種味道,立刻自動自覺用包書膠包好,還有來年的上課時間表如何。我不知道這跟我喜歡上學有沒有關係,但在我的回憶裡,開學日,都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