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跟很多人一樣,一看見這電視節目的名稱:納米無明火,自然地認為應該是將香港納米樓合理化然後順道Sell一下無火煮食的玩法。我也是這樣先入為主,所以,頭幾集,我完全沒有看。直至這星期二晚,不知為何睇完《大叔的愛》又沒有轉台睇Netflix,看著谷德昭訪問一對小情侶在銅鑼灣的窩居,有趣有趣——有趣在於谷德昭的自然融入住屋者的世界,有趣在於節目的取態。
然後我想起,啊,朋友們早早就說這個節目很好看,於是那晚一口氣看回之前的六集,然後剩下幾集也看畢了。這節目不是星期x檔案賣悲情,也不是安樂x將納米樓合理化然後聚焦裝修乜乜乜,是一個講述了十個居住在香港的故事,然後順道介紹無火煮食。
節目製作團隊所選的十個主人翁也有著不同的特質:有父母幫助的然後租一個單位來重本改裝,有年輕情侶學習獨立住在一個百多呎的房間除了同居也用來創業,有夫婦選擇新界比較遠一點的地點的新樓盤來置業,有獨個租住一間有窗有景開揚的studio flat的舞者,也有行動不便住在公屋的朋友,有三十歲在銀行工作有著按揭優惠用四百萬購入一間只有二百呎的納米樓年輕人,有來自英國因為愛情跟丈夫窩居二百呎單位的模特兒,有年紀輕輕很有規劃購入村屋落手落腳省錢裝修的,也有因為追夢的英國朋友從棺財房住到旺角四百呎新盤的故事。
(有人對於最後一集有微言,嗯,我的看法跟你們不一樣,之後再說)
每一集,除了拍攝每個單位最真實的情況之外,谷德昭也會根據所知的跟居住的朋友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為何決定住在這裡,之後的想法如何,有沒有想過其他選擇之類。谷德昭是讓節目來得好看舒服的重要元素:他投入居住者的世界,沒有任何批判性的評語,所有的提問來得理所當然與讓當事人不會難受,同時不會很抽離或者無知,非常稱職而且出色的主持表現。
當然,他每一集跟五星級大廚學來的菜式,努力地在作客的家再煮一次,這份誠意,受訪者當然可以感受得到,我們作為觀眾,也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心的禮物,而且飲飲食食,無論住在哪裡,也希望吃得好一點。
說到介紹無火煮食,節目製作單位沒有讓這件事變成hardsell,同時你也不難發覺,在節目當中偶有出現無論是被訪者或者教煮食的嘉賓對於電磁爐的負評,當然也有提出好處在哪。這種實實在在的介紹,比起你不斷吹噓有多好有多厲害來得易入腦。
由於節目介紹的每個故事也讓我們明白當事人的決定,節目同時也帶出一個重點:究竟是不是一定要置業呢?而你置業的目的何在?想有個安樂窩還是希望賺一筆當作投資?
首先,你想搬出來住,你要想想自己可負擔是多少,而這個階段希望過多久。若果太勉強的話,究竟這個『很想搬出來住』的想法是不是一定要現時實行呢?
漂亮混血模特兒與會計師老公的故事,正正就是他們知道要儲錢置業同時因為結婚也想搬出來住,所以他們選擇了這間極細的單位。如何令那個細小的單位也能暫時成為兩人的安樂窩,佈置執拾斷捨離通通都要。只因為兩人有著共同目標與想法,他們過得快樂的。
所以每一集谷德昭也會問受訪者:如何避免自己被這細小的居所局限思想與生活呢?每位受訪者也有不同的想法,就算那位被節目製作單位不斷質疑為何用四百萬買一個實質只有一百七十呎單位的年輕人,谷德昭那時其實不算是打圓場:是啊,有能力又不會令自己負擔超過,我現在享受著很有質素的生活,又如何?當然那些想得太美的樓換樓或者不設實際,所以他最後也說了:以後或者要再想多一點。
想多一點,就是究竟你尋找什麼,想過怎麼樣的生活,要過多久。
那個來自英國唸建築的男生,肯定他的薪金不低,但他喜歡攝影,明白要轉跑道就要花錢在器材,於是他作出取捨。住了一年棺財房,再搬到好一點的小房間,然後事業好一點了就可以搬到旺角四百呎的新盤(萬六元租金算是蠻不錯的)。你有從他的故事啟發到些什麼嗎?
稍有留意的話,這十集當中,有提及香港的房屋政策,政府容許發展商炮製那些所謂環保露台;同時也有提及移民外地的生活,沒有很深入,但令這個節目更加貼地。
所以最後一集,是的,不怎算是納米樓,但這一集屋主跟他的朋友說的,絕對絕對不是扮有料或者風涼話,而是一個你為何要置業要不要置業或者應不應該用這筆錢在香港置業還是放在外地投資之類的決定,就是為這個節目最好的總結:受訪者就是想要一個安樂窩而不是將目標放在投資放售取利。
或者,那個在銀行工作的年輕人,不是選擇那個新盤,他獲得的居所又會很不一樣。但,那是他那一刻很想要的東西嗎?
每集半小時不多不少,剛剛讓我們認識香港人不同的居住故事。的確,這個節目是可以賣到海外播放,正正是讓外地的朋友知道,號稱全球生活指數最貴的香港,居住的環境又是如何。
非常推介你們去看看這個節目,ViuTV又一出色的製作。
一份很有心的視評,謝謝
回覆刪除我最初對節目也有一點偏見,但看過頭一兩集後,便忠實地繼續追看下去,的確是一部很有心機製作的節目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