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RubberBand」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RubberBand」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5月16日星期日

發聲與慰藉:Rubberband《I》

對於還願意沒有站在香港人對面的藝人當然較會有好感,不過重點還是藝人也要做好自己的本業。獨立發展從來不容易,不過卻能夠好好控制想唱的歌想做的事。Rubberband一路走來,不易,但他們堅持得很好,所以香港人看到聽到,一直支持。

這一張《I》,來自Island,屬於這個小島的人和事。音樂上他們找來Kyoto Compass Jazz Orchestra合作,將不同的音樂風格放在一起,有人說不再草根,我卻認為音樂上追求突破是應該不斷進行的,這張唱片,讓我們找到慰藉,找到放鬆,同時也找到共鳴與激動,能夠這樣了,而在媒體所獲得的支持並不成正比,那就讓我們耳口相傳並更落力推介。

2021年1月4日星期一

我的2020二十首廣東歌

又是一個久違了的環節,因為過去一年太過特別,覺得選一選自己喜歡的廣東歌跟你們分享一下也是好的。而首先對於可能質疑我有幾鍾意聽歌的朋友或者可以說少少:我繼續買好多實體唱片,還有付款買單曲,沒有實體的也會課金支持。

至於我接觸新歌的途徑,我沒有聽收音機好耐,全靠網上發現/朋友推介等等,所以,首先自首,我沒有看鄭中基的劇所以那首歌還沒聽,我今天才發現《埋班作樂》然後課金買了來聽,所以,純粹個人喜好,而且所選的,都是有感受的歌。

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

甘苦與共的Rubberband《Hours》

自從以獨立樂團發展,沒有大公司也好,Rubberband保持著那份跟香港人脈膊相連的態度:音樂上繼續向前行,題材上沒有妥協,最重要是他們沒有停下來,繼續有新的作品。來到這張《Hours》,我聽著這九首作品,就算不細讀歌詞,都找到作為香港人的共鳴,那份共鳴,叫「無力感」。

很喜歡唱片的包裝:圓紙盒上有著從2008到2018年的刻度(他們出道至今),在2018那一格可以打開,然後每一首歌的歌詞卡上都印上不同的動畫,只要一直順時針轉,看到很不一樣的。

2017年8月8日星期二

他們用獨立音樂發聲:《呢度》、《You Are Love》、《1+4=14》

很久沒有寫有關音樂的文章了,更少的應該是廣東歌的文章,因為廣東歌少了唱片又少了。早陣子若果大家有幸在電視見到小弟都知小弟現時還繼續買唱片,而近半年都買了好幾張只有幾首歌的唱片,懶惰沒有介紹,是我不對。

所以,想用這一篇,去寫一寫幾個音樂單位的EP:剛好他們都接近獨立音樂製作,他們都可能被定位是不埋堆的音樂人,但他們都努力為社會發聲,努力忠於自己。

2016年3月14日星期一

難以投入:RubberBand《Gotta Go》

從來沒有人懷疑RubberBand的音樂態度與及對社會的關心,一路走來,他們的作品均有著濃濃的本土味——或者應該這樣說,與我們身處的地方息息相關。這張製作經年的唱片,打開第一頁,他們表示要來個突破,唱國語及英文歌。於是,這張唱片,是由粵語英語國語歌曲夾雜出現的。

奈何,唱本土題材,用上非本土語言,就來得有點不倫不類——情況跟謝安琪一唱國語歌就變成一個過耳即忘的二三線歌手,而RB的情況更嚴重,因為六號的國語,比較不濟。

2014年6月3日星期二

坦白的可貴:Rubberband《Frank》

這個世代我們需要沒有思想靈魂的娛樂家嗎?有得揀的話,我要願意就大事大非說話的娛樂家。Rubberband一直以來不是扮有態度的,而是會在需要時發聲。

這張Frank,即是坦白。轉唱片公司後的第一張唱片,繼續從社會生命微觀出發,首先最欣賞的當然是他們找來九十九個人,同樣回答兩個問題:「你最討厭自己什麼?」「請分享一件你自豪的事」,有心細讀每個人的答案,已經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們要先對自己坦白,才可以對別人坦白。

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

這才叫香港精神:RubberBand《Easy》

當很多政客口口聲聲表示關心香港,表示要保護香港核心價值,很多都是空談而已。其實什麼叫香港精神呢?我不懂答,不過我的確很強烈的從RubberBand這張《Easy》嗅到那份屬於香港的感覺,而且,還是表揚很多在不同範疇奮鬥的香港人。

在談歌之前,我很喜歡這唱片的包裝:沒有照片,全都是樂隊四人的動畫,而且有很重的香港感覺;內裡並不止是歌詞,而是一本Guide Book,導引聽眾每首歌的主旨,還有每首歌旁邊的生活小錦囊也是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