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講述一個被窮人遺棄在宴會廳的嬰兒,父母想當然希望他被有錢人收養,結果卻被一名水手發現並收養了,因為他在1990年第一天發現他,故替他改名為1900。這男孩天生是個音樂天才,他慢慢地學會彈鋼琴,而且彈得很好。
他喜歡音樂喜歡彈琴,喜歡與人分享,所以他無論在富人的宴會廳或者二三等住客的聚會廳一樣落力的彈,因為他的音樂能夠娛樂別人之餘也能讓人心靈得到慰藉。
故事發展下去是悲哀的,這名鋼琴家選擇與他一同生活的船一起被毀,不過,他喜歡音樂與及那種不為名利而享受音樂的態度與嚮往,很讓人感動,也令我想起KJ。
今晚,有幸欣賞KJ跟好朋友NG的音樂會『音樂就係咁Music is Music』,他們一個彈琴一個吹長笛,兩個十九二十歲的後生仔用一個破格的形式表演一首又一首的樂章,當中分享一些個人對音樂與及音樂在他們生命當中有什麼意義的趣事。
KJ講得沒錯:古典音樂不能太入屋或者受歡迎,或多或少跟古典演奏會的模式有關:高檔,不易理解。於是,他們用一個很輕鬆的方法來跟觀眾分享音樂。
跟他認識有一段時間,所了解的他其實並不太在乎因為那部電影而成名,反而能夠因為這部電影認識很多不同的朋友才是他真正享往的事。話雖如此,他不在乎,但其實因為市民對他的認識,他可以更有效的推廣他的音樂想法--這次的演奏會就是一個好例子,我相信在場除了跟他倆認識的朋友外,有部份人其實對於古典演奏會並不認識,所以,帶點慕名而來,與古典音樂來個初接觸。
很記得另一演奏家NG分享關於在古典音樂會當中拍手掌的事:通常大眾都會,又或者被認為需要,在一首樂章完全奏完之後才拍掌,若果在中途拍掌會被視為無文化或失禮;但其實若果一個人因為某段樂章的興奮而拍手掌,那其實有什麼問題呢?這正正是一種因音樂而產生的反應。
KJ說演奏音樂其實是一種個人的情緒解放,我很認同:自我享受演奏音樂的過程,聽眾接收你的音樂,有不同的訊息不同的情緒反應,這就是音樂的溝通,或者再簡單一點:這就是音樂。
看畢The Legend of 1990想起KJ,因為我所認識的他一直很希望帶音樂給不同的朋友,讓音樂進入每個人的生活,沒有界限沒有階級。音樂不一定是某個模式,音樂亦沒有高低之分。
可能有人覺得我只是一個愛聽流行樂的人,憑什麼講音樂甚至上電視跟人分享音樂的想法。我想,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享受音樂,是否覺得音樂是人生的一部份。無論是古典音樂也好流行音樂也好,真正活在音樂當中,就是那份意義。
今晚我看見聽見兩位年輕人很活生生的跟大家分享他們的音樂世界,兩個小時的演奏當中我極之享受,希望他們有機會再舉辦這類較平民化的古典音樂表演,讓更多人知道音樂原來就係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