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大認識張藝謀的電影,知道他早年有好幾套拍攝鄉土舊時日的電影被很多朋友喜歡,後來當然有一些金碧輝煌的大片,我就更不懂欣賞。這次入場看這電影,原因很簡單:因為知道這電影是單純的愛情電影,沒有特技,一切從心出發。
因為那個年代的關係,又或者因為是男女主角性格的關係,他們的愛情是純真地蘊釀。於是,觀眾會為他們在很不經意的情況下終於拖手而會心微笑,也不會因為靜秋聽到建新在城裡有對像而誤會覺得無聊。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張大導今次選角實在太出色!周冬雨清純自然,有點吳倩蓮的影子,但沒有那份愴桑感;竇驍俊朗得來純品,沒有那些自以為很俊俏的感覺,而且演得來很誠懇情深。就因為他倆的演技很自然舒服,我是完全投入他們的戀愛世界。
對於文革歷史認識不深的我,在劇情的簡述上也了解主角背景一二,所以,女主角因為父母是被批鬥的一類,她能夠在學校獲得一職,被黨重新接受,母親對她特別有期望,亦不希望她行差踏錯,因為這些錯誤會跟自己一輩子,同時也要為家庭能夠再次抬起頭做人而活。
因此,面對出身富裕有前途的建新,靜秋要緊守母親的吩咐:在學校轉正期前不能戀愛,廿五歲前不可談戀愛。
建新對她的愛是堅貞而恆久的,所以他選擇默默守候靜秋,支持她。純品正直的靜秋慢慢接受建新的好意,但她有原則而且固執,所以,我們看到建新因為要迫靜秋到醫院醫治腳傷而割損自己的左臂。
電影拍得簡樸而美麗,其中幾段我是很深印象的。當建新答應靜秋母親願意在靜秋轉正期前不找她,在伯母容許的情況下替靜秋包紮受傷的腳。兩人一邊包紮眼淚一邊落下,看得讓人心酸。
另一片段是靜秋在醫院外守著,建新在醫院的窗遠遠看著她,他知道自己身患絕症,知道跟靜秋一起的日子很短,想見而不相見,眼淚慢慢的流下。
最難過的肯定是兩人最後一次真正的見面:相隔一條河,依依不捨,揮手道別之餘各自做出擁抱的動作,一邊流下不捨得眼淚。
什麼是愛情?有人願意為愛情,寧願死也不願意對一個人出爾反爾。
什麼是愛情?妳要結婚生子有子孫,而我,只要你活著,我也會活著。
什麼是愛情?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但我會等你一輩子。
靜秋跟建新的愛沒有任何親密接觸,卻是濃得化不開。靜秋從來沒有一個稱呼建新的暱稱,所以,縱使建新在留彌之際與他見面,她只是不斷邊哭邊說:『我是靜秋』,原因是,建新曾經說過,當我聽到你的名字,我便會帶著左臂的疤痕作標記,回到你身邊。
這一幕沒有刻意的煽情,但當觀眾們看著已經因為白血病快死的建新,不能言語,流出淚來,兩眼望向天花貼著他跟靜秋一張笑得很像的合照時,又有哪個觀眾不心傷流淚呢?
很久沒有看過一部那麼純真動人的愛情電影,猶其是當你想起這是真人真事,更深深感受這段情的偉大。
極力推薦你們看這部電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