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星期五

溝通的藝術:看我今天怎麼說

我很愛音樂,當然完全不能想像沒有聽覺的世界;我喜歡與人溝通,亦非常明白找到對的溝通方式很重要。從前以為聽障的朋友使用手語是非常通用的方法,直至看了《看我今天怎麼說(The Way We Talk)》才知道,在聽障朋友的世界裡,手語的使用,原來也有不同的看法。

究竟要融入所謂正常人的世界重要,還是以身為聽障人士為榮呢?沒有對與錯,只是我們從這電影,可以理解聽障人士的不同想法,代入幾位主角的遭遇,除了惜福,更重要是設身處地理解不同朋友的世界,他們面對的困難,遠比我們想像的多。

方素恩(鍾雪瑩)是聽障人士,從小被母親安排接受植入人工耳蝸,母親希望她可以跟普通人一樣生活,所以她在人工耳蝸的協助下學習口語,讀唇。她大學畢業一心希望成為成功的精算師,如願被保險公司聘請卻是成為高層的助理,實質是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吉祥物。由於她的人工耳蝸獲得慈善基金資助,她成為相關代言人,認識了同樣從小植入耳蝸的吳昊倫(吳祉昊)。昊倫跟素恩不一樣,他跟學習手語的朋友長大,所以略懂手語,也利用人工耳蝸跟普通人溝通,而昊倫最好的朋友葉子信(游學修),則是父母也是聽障人士,從小學習手語。他跟其他聽障朋友自在地用手語溝通,以自己為聽障人士為榮,就算沒有唸很多書,他跟聽障朋友組織了洗車公司,很愛海的他一直努力學習潛水,因為潛水人士在水裡也用手語(雖然是不同的手語系統),他希望考獲教練牌,日後可以開一間潛水學校。

素恩認識了子信與他的一班聽障朋友,慢慢希望學習手語,因為,其實使用人工耳蝸的她,並不能真的像普通人一樣好好溝通,而不懂手語的她又跟聽障人士不能溝通,期間她的耳蝸開始出問題需要更換,而她在公司當吉祥物的日子,讓她越來越意志消沉。

當然,母親並不知道她的困難與不快。母親不想她學手語,因為不想女兒被標簽為聾人——就算她真的是聽障人士。坦白說,作為母親,沒有錯,誰想子女被歧視呢?

至於子信,滿以為向著理想邁進,最後卻被告知,因為香港沒有聽障人士專業潛水教練,就算他學會也沒辦法被評核是否合格,除非,他要到外國考牌。但沒有多唸書的他,怎可以做到?

是啊,我們看到他們面對的困難,遠比我們以為「只是聽不見」的多。

若果人生有著滿滿的低潮,還沒有辦法跟同路人分享分擔,有多痛苦呢?所以素恩選擇放棄生命,幸好獲救。媽媽終於明白女兒的苦,她為何要學手語,而她也清醒了,她不是要追求所為一般人的成就,她也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同樣地,她鼓勵了子信,沒有放棄理想,陪他走下去。

電影在音效上做了非常精彩的安排:觀眾會從音效明白,不同主角他們聽到的世界是怎樣。以為有了人工耳蝸就跟平常人聽力一樣嗎?對不起,並不是的,所以也要同時靠讀唇。其中有一幕我也蠻深刻的:昊倫在籃球場除下耳蝸,回到寧靜的世界,但他最後也選擇戴回耳蝸,因為這是他最舒服的生活方式,他也跟不同的人溝通得好好。

沒有對跟錯,重點是,你能夠選擇令你最舒服的溝通方式。

所以電影名字《看我今天怎麼說》,有手語的意思,也有我看著你去聽的意思。

游學修將一個天生聽障單靠手語溝通的子信演得非常好,沒有語言,單靠手語及表情,將這角色不同的遭遇讓觀眾身同感受;鍾雪瑩的角色也很難演,難在除了素恩本身的喜怒哀樂,厲害地從口音眼神動作也一致地讓人覺得她就是那個戴人工耳蝸的女孩!吳祉昊本身是聽障朋友,他代入昊倫這角色自然不造作,沒有他,子信與素恩的故事不會如此動人。

當然不得不提兩位小演員:飾演子信童年的鄭進希,與及昊倫童年的黃暐恆。這裡有一篇兩位小演員的訪問,原來他們有著不一樣的背境,手語口語也非常流俐。

還有電影的主題曲What If,戴偉作曲鍾說填詞陳蕾主唱,請看看這個有心而動人的MV:
 

這是一部很有意思、很好看、很值得我們支持也能夠讓我們想得更多的電影,同時也值得你帶子女入場觀看。電影剛剛正式上畫,非常非常非常需要你們入場支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