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開場,我第一件事最深印像的,是電影的英文名字: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對應中文名《年少日記》,時間讓日子繼續過下去,只要,你還有時間。
一部電影能不能讓人有共鳴,除了電影本身,也跟看的人有沒有相關經歷。我呢?有一點,但相信也是我那年代的孩童,常常會面對的父母嚴加管教的情況,同樣地因為是我跟弟弟被比較。
鄭Sir(盧鎮業),中學教師,他教導的班中被發現一封撕掉的疑似遺書,作為班主任他當然有需要處理。暫且不理學校管理層那些預期之內的反應(是的啊,很多管理層若果不是能夠將教學熱心與實際的比重調整過來,是很難當上管理層的),而是這封疑似遺書的內容,勾起他很多很多以為已經遺忘但深深記著的回憶。電影一開始,我們被一名小朋友在天台的舉動嚇了一跳。他還好沒有跳下去,他叫自己垃圾,他叫鄭有傑(黃梓樂)。
然後我們大概知道,鄭Sir與鄭有傑有關,直接投射他就是鄭有傑。原來有傑跟弟弟有俊(何珀廉)同校,而弟弟學業成績優異而且彈鋼琴了得,深得父母喜愛,特別是作為校友的爸爸鄭自雄(鄭中基)在回校時感到光榮。因此,成績一般的有傑,時常被拿來比較。
當資深大律師的爸爸,在家中是無上權威的,他著緊錢著緊面子,太太(韋羅莎)因為學校捐款事件也被他大罵。無他,因為他是從無到有靠自己努力,他覺得現在擁有的都是他的,而太太及兒子們,也應該聽他的。
所以,他對有傑讀書一般般很不滿,迫他跟弟弟一樣學鋼琴而他學不成也很不滿,打罵是基本,其他語言行為上的欺凌,加上打罵是非常難受的。
媽媽也是活在爸爸的威嚴之下,她也是被家暴的受害人,她享受表面風光,但不是不愛錫子女。我們的年代,不少父母也是這樣管教我們的啊,打罵然後講一些難聽的話,只是她的出發點跟爸爸有點不同。
有傑是個樣子可愛而乖巧的小朋友,可惜的是,若果他沒有天馬行空的思想,他不會嘗試反抗反駁,在他眼裡的世界不會那麼無助與絕望。開始寫日記也因為校長說過成功的學生都有寫日記的習慣,他最好的朋友就是那隻布偶,而他跟弟弟,不是疏離,只是不算很親。
弟弟討厭他嗎?我的感覺是,又不是啊,只是弟弟比較成熟,知道父母的要求,有能力減少家嘈屋閉,日子就好過了。相信他會覺得哥哥被打罵是慘與可憐的,只是他不會亦怕出頭。
電影中有兩段兩兄弟的相處:哥哥帶弟弟去買玩具然後上天台秘密基地大叫,那時哥哥才知道,弟弟不喜歡唸書;另一幕,是讓我哭出來的,有傑爬上上格床從後抱著半睡半醒的弟弟,想跟他聊天,弟弟真的太睏了,這一幕,永遠記得那種心痛。
我們看到電影中段,才知道,原來鄭Sir,不是有傑,而是有俊。哥哥真的自殺了,還要被對外公佈是病死,然後媽媽離家出走沒有再回來。
有俊的世界變了,有俊被哥哥的離開有著沉重的心理影響。那些年代,哪有什麼社工呀心理輔導之類的,剩下這個以為是成材希望的兒子,都變了,跟父親處處對著幹。
因為,有俊討厭這個父親:是他讓哥哥自殺,是他讓媽媽離開。
後來我們知道有俊長大後的事,他幸好認識一班朋友,繼而認識妻子(陳漢娜),妻子是為動畫配音的,這跟有俊年少時常常聽到哥哥跟布偶配音聊天應該有點關係。兩人經歷分別後重逢再愛上結婚,本來一切都是好好的,直到妻子有孕,有俊年少時潛藏的心理陰影通通跑出來了。
他沒有信心當個好爸爸。
兩人要離婚了,因為學校的遺書事件,有俊拿出當年有傑的日記來看,然後交給妻子,終於可以向妻子打開心扉,那一部份他一直不願跟人分享的過去。
喜歡電影最後是鄭Sir想通了一點:他或者能做的不多,但只少讓學生知道,自己是願意聆聽的。
「我未必可以幫到你,但係我會陪住你。」
至於學生相關的劇情沒有深究是對的,周漢寧吳冰演得很好,只是這部份真的是用來反映每個年輕人也有煩惱的現實,而不是個案探討。
鄭自雄,在病逝前跟兒子那段戲,有俊對他的恨一下子放下了很多。但最讓我難過的,原來這位爸爸,一直在有傑走後聽著他那段彈得普普的鋼琴錄音。
後悔是一世的。
卓亦謙作為新導演,這部電影完整度很高,而且剪接劇情舖排是用心而很不錯的。演員方面,盧鎮業擔正演出,很好很好,相信金像獎被提名機會很高;鄭中基與黃梓樂是男配角提名大熱,韋羅莎與陳漢娜沒有讓人失望。
電影最後出現的主題曲,跟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呼應,iii跟劉香瓊合作的年月漫漫,讓人心痛。
我看電影的那天,記得有媽媽帶著十來歲的女兒一同觀看,很好很好,若果你身為父母長輩,能夠這樣做的話,不妨試試。你會學到一些東西,小朋友,也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