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星期六

致那個逝去的年代:《梅艷芳》

我是梅艷芳的迷,我第一盒買的女歌手錄音帶是她的《壞女孩》,當年還是要儲零用錢買的。 那一年她的離世,很傷心,是那種真的聽到她的歌也想哭的傷心。她離世前的演唱會,我很硬頸的決定不買票,因為我不同意她不去治病寧願跟歌迷道別。然後,這麼多年,我還是很愛她,很愛她的歌,很喜歡她在台上Diva級揮灑自如的演出。

知道有這部《梅艷芳》的出現,看過Trailer都知道一定要看,同時亦非常明白,無論怎拍,一定有不圓滿的地方,只要好好的向大家介紹梅姐就夠了。看畢,我是有哭的,而且在電影很早的時候已經有想哭的衝動,但這並不是一部好電影,肯定不是。

大概我這個年代的都清楚梅姐的出身、她的成名、她的愛情史、她的百變形像,她的電影等等。電影不是紀錄片,你如何選取角度與及要講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你想好了,你要這樣拍,能否拍出來是一回事,投資者想不想你拍出來又是一回事:這兩個限制,前者是創作團隊的功力,後者可能算是向現實低頭不可力抗的妥協。

所以,有人很執著沒有提及梅姐對於民運發展的貢獻,我尊重他們的執著,而我則表示理解明白:你要有人投資你要花這麼多錢用在CG技術將幾十年前的香港重現於電影,通通都是錢,還有賣埠的能力。

不提,但你又要在電影提及她熱心社會公益,於電影後段兩三次用落街派飯這樣劇力薄弱又沒有代表性的表達方式,是失望的。當然你可以說,重點放在1:99演唱會啊!是啊,那麼那些向街友派飯的劇情就來得沒有意義了。

寫她的出身與參加新秀出道是比較完整的,那些八十年代的香港街景的確很好看,又讓我等老餅覺得很有投入感。但電影的長度來說,將這部份拍得很長又不夠緊湊,梅姐的一生,剩下的你又要怎拍呢?

噢,原來去了拍她的情史。跟那位日本巨星一見鍾情愛得痴纏肯定沒錯的,問題是,那位巨星當年是因為被唱片公司還是經理人威脅而忍痛分手嗎?我真的不知道電影為何要美化這位世紀渣男,你都怕到不用他的真名了,那麼,這樣的劇情,用意何在?就算事實也是她為情而傷心的,這個考慮點又是什麼呢?

別忘記,這段情用的篇幅也很多的,多到我覺得有點多餘。

跟林國斌的戀情更有趣:重現她在卡拉ok被摑然後帶出這位男友,不過之後就是陪她著草泰國好一段時間,最後分手想帶出什麼?原因是什麼?Come on這不是拍MV啊!

為了吸睛也好為了讓人知道丹妮真的演得很好也好(這個之後再談),出現多個梅姐經典造理型是沒問題的,還有那些演唱會演出片段也沒問題的。不過不知你們有沒有留意,有兩個演唱會出現一模一樣打扮的歌迷!這個真的不能原諒了,太讓人出戲。

張國榮當然是梅姐人生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我又不斟酌有些哥哥的迷表示與事實不符的部份,但電影前段講述兩人的友誼與互相扶持是尚算不錯的,中後段就好像沒多提了,直到哥哥離世。

劉培基也是很重要,於是,他的劇情應該是梅姐事業上三個最重要的男人(有被電影提及的)寫得較細緻的了。另外兩位,蘇孝良與何冠昌,劇情真的不多。反而不明白,電影竟然沒有找人演倫永亮,可算是比較可惜的。(但又要去找人演陳淑芬還要有多過一場的對手戲還要幾無謂,更要找個不懂演的來演,可能性格似卦)

電影不斷將真實片段與電影演出穿插出現,或者這是成功之處吧,特別是中後段,無論拍得幾不順暢也好,身為香港人,2003年,那些片段就彷彿帶我們回去那一年,那一年的傷心與難過,一湧而上。

有朋友說:「我是因為那些真實片段而哭的」,也不奇怪啊!看到哥哥走了在殯儀館外哭斷腸的歌迷,會不哭嗎?

開首與結尾都以她的最後個唱來拍,電影開首梅姐說:「Eddie,我唔捨得。」我已經有想哭的衝動,所以到最後那首夕陽之歌,那一句「下一世你都會咁錫我架可」,痛,很心痛。

這些心痛的感覺,不得不讚王丹妮。作為一個沒有演出經驗的人,可能因為人生練歷也有一點,再加上電影公司用心的訓練,她的演出實在讓人讚嘆!有朋友說有點像上身式的演出,但她真的交足功課了,需知道,找誰來演,都會有人批評,何況是個新人?未看電影之前有一晚看她在ViuTV《有酒今晚吹》受訪,看畢我就很喜歡這個人了。演梅艷芳難,演張國榮的劉俊謙更難!戲份不多但所有人都注視,我又覺得他演得可以了,你要似樣?難道找來張智霖嗎?肯定出事!我也想過很像哥哥的林耀聲,但應該只是外表上可以了。電影中王丹妮與劉俊謙的演出,是Connected的。

說到Connected,演梅愛芳的廖子妤就更加要大讚了!劇情同樣不多,但恰如其份的演活了梅愛芳如何支持著梅姐,就算當中有爭拗也是如此愛錫這個妹妹的!所以她的離世,我們可以從電影裡感受那份打擊對梅姐是如此的大。那當然,不拍梅愛芳,難道要拍梅啟明與梅媽嗎?

其他重要的演員,古天樂是讓人在沒有特別期望之下演得好的,演得最好的地方是,他把Eddie對梅姐的愛錫濃濃的演出來了。

無論如何,作為活了一把年紀的香港人,我還是會推介你們到戲院看這電影的,畢竟那是我們最懷念又最痛的集體回憶。

至於關於梅艷芳,我想起幾年前在電視看了當年歌迷以幾個被梅姐影響的故事拍成的《拾芳》(是的那個導演是令我不入戲院看的原因),這電影著眼點可能並不是梅姐的生平,但她對不同樂迷的影響,那些故事,反而更動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